斯坦福EE电磁场申请总结

电子工程|2015年08月10日 11:08
斯坦福EE电磁场申请总结

  我的基本信息

  GPA

  Overall:4.01/4.30 92.35/100

  排名:1/152

  英语测试

  GRE: Verbal 570 / Quantitative 800 / Analytical Writing 4.5 (verbal 500多够用,400多也有成功的例子,AW 3.5以上够用,以下也有成功的案例)

  TOFEL: 109 Reading 30/Speaking 23/Listening 27/Writing 29 (越高越好,每个学校要求不同,尽量总分90以上,口语18以上)

  研究经历

  大三上学期进入应用电磁实验室。大三旁听组会,对实验室的各个研究方向有了一定了解,找到一个感兴趣的渴望深入研究的方向。大三暑假以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形式开展实际的研究。我的研究题目涉及电磁场数值算法,是一个偏向理论分析的方向,符合我的研究兴趣。

  大四的时候我利用申请的空暇时间进一步检查和延拓暑假的研究工作,一月份的时候写了一篇论文,投 IEEE 的一个会议,是第一作者,二月份时接到通知说文章被接收。但是因为主要申请工作在1月份已经结束,所以在申请材料中只有提到我研究的内容,而没有提到论文。

  去向:斯坦福大学

  我是如何选择学校和老师的

  选校根据:推荐网站:http://www.giantleap.com.cn/

  (1) US News 专业排名(EE)

  (2) 对科大学生的友好程度

  (3) 具体研究领域的学术声誉(上网了解,以及现实验室导师的介绍)

  (4) US News 综合排名

  我申请中基本是根据这4个原则来选校。我的做法是:先看专业排名,从高到低,根据每个学校以前给科大学生发offer 的情况来选择学校,优先选择对科大学生友好的学校。这样选出 10多个学校之后,再根据你最感兴趣的具体研究领域的学术声誉选出几所虽然排名不高,但是声誉很好的学校(比如:电磁领域的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最后再根据学校的综合排名选几所专业排名不高,但是综合排名高的学校(比如:Yale)。列出可能申请的学校之后,根据自己今后的职业定位,给所选的学校排序,再结合自己的软硬件条件和打算申请的学校数目列出自己最终申请的学校名单。这样,我最终选出了 19 个学校。上一段提到根据职业定位来给自己申请的学校排位。如果以后并不想做研究,而只是想以学校为跳板,在国外找到一个工作。那么我认为综合排名比较重要,因为综合排名高的学校社会声誉更好,非 EE 相关领域的人对很多 EE 排名前 20 的学校不了解。举个例子,Yale虽然 EE 排名不高,但事实上他们 EE 的毕业生很多投身金融领域,这样,对于 Yale 的毕业生来说,Yale 的名气比 EE 的排名重要的多。但是如果你一心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那么就可以更多地考虑一个学校在具体领域的学术声誉,而且最好能找到在这个领域最牛的人做导师。比如:想专门研究计算电磁的人可以选择UIUC,OSU,它们是计算电磁的传统牛校;想做MEMS的可以考虑UCSD,因为UCSD的Prof. Rebeiz是RF MEMS领域属一属二的人物。

  总之,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他/她自己的学校排名,没有绝对的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选好了学校,接着要选择导师,一方面出于套词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很多学校在申请系统中要求填你感兴趣的导师(不过不是必须填的)。我选择导师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学术水平

  (2) 对待学生是否push

  (3) 对我们学校是否友好

  我了解一个老师的学术水平,主要通过他们的 publication list,以及他们获得的荣誉。而了解一个老师对待学生的宽严则不太容易,可以通过在他们组的师兄师姐。如果以前没有人去过,就很难知道了。至于一个导师 push 是好还是不好,并没有绝对的说法。如果导师不 push,当然会轻松一些;但如果导师 push,对于一些同学来说,有助于促进他们做出更大的成绩。上面提到的第(3)点对于套词的成功与否很重要。在我的套词经历中,只有科大校友以及招过科大学生的老师回复我,其中有UIUC的Prof. Jin Jianmin, UT Austin 的Prof Ling Hao, UCLA的Prof. Wang Yuanxun。我提到的这几个老师手里都有科大的学生,而且做得不错,因此他们对科大学生比较感兴趣,因此今年我们实验室又去了一个UIUC,一个 Austin。要了解哪些导师对科大印象好,可以去了解本实验室或相关实验室的往年出国同学的去向。

  上面说了我如何选择学校和导师,但这些只是大致原则,我还在这些原则之外申请了一些学校,这些学校在我了解的年限里都没给我们的学生发过 offer,申请这些学校是尝试。我建议大家也要适当尝试一些看似不会拿到offer 的学校,说不定会有惊喜。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许你的特点就是学校看中的。

  我是如何准备申请材料的

  我是大四开学以后开始准备申请材料的。主要是写 CV、PS,花了接近两个月,改了很多遍,10 月底完成。关于推荐信,我建议大家尽早去找给自己写推荐信的老师,因为出国同学太多,一个老师不会给太多学生写推荐信。

  关于写 CV 和 PS,刚开始都很陌生,第一遍写不好不要紧,大部分人第一遍都写不好,CV和PS是改出来的。在写和改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看看别人怎么写,网上有范文,图书馆也有相关的书,但是最终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宜千篇一律。

  CV 偏向于陈述事实,PS 包含更多个人情感。但无论是 CV还是 PS,我认为都应该把自己最有竞争力的点放在最醒目的位置,这是我写 CV 和 PS 的主要方法。我个人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是成绩,所以03 级的余帆师姐建议我把成绩和排名放在CV 里最重要的位置。在 PS中,我强调的是我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力,包括在写研究经历时,我也强调了我根据需要补充知识的能力。但是成绩不是绝对重要的,以研究经历为主的个人经历同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我的建议就是在申请材料中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这样才能从无数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上面讲到突出自己的优势,其实每个大学也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喜好。有的大学看中本科阶段的学业成绩,比如Stanford的EE系,今年Stanford的EE也给南开数理基础班的第一名发了offer。有的大学看中研究经历,比如MIT的EE,今年MIT的EE大部分offer给了研究生。当然这些喜好都不是绝对的,都能举出反例。因此如果能针对不同学校的特点来准备材料会更好,但工作量大,而且有些喜好是迎合不了的,所以我没有这样做。

  下面说说套词。对于导师决定权大的学校,套词是很重要,比如: UCLA, UIUC, UT Austin等。套词信可以看作申请材料的摘要,要尽量在最少的文字里,把自己的竞争优势体现出来,所以我套词信里强调的东西和我申请材料里强调的东西是一致的。如果一个老师对你有兴趣,他一般较快地回复你的第一封套词信(一周内),如果一周后还没有回复,可以尝试再发一遍,如果还没有回复,我建议不要再发,以免烦到老师,反而在审材料时有不好影响。如果老师的第一封信回复的比较积极,你回复了以后可以先不再发信,等你材料寄去了以后,再发信提醒老师看材料。然后不要过于频繁发信,除非有实质性的问题讨论,不然两封信至少隔半个月,以免烦到老师,毕竟老师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有的老师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回你的套词信,不代表他对你不感兴趣,比如:UCLA 的一个教授,他回我的第一封信很快,但第二封信过了几个月才回,回的时候就直接说已经录取我了。即使第一封信都不回复,也不代表没有希望,有的教授就不喜欢理会套词信,比如:我套词 UCSD 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回,后来直接发offer 了。套词在申请过程中是比较折磨心理的一个环节,我唯一的建议是无论套词结果好坏,都不要失去希望。

  结语

  今年我们系的申请结果比前几年好,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敢于尝试。通过与师弟师妹们的接触,我感觉他们个个都很出色,所以我相信,以后我们系的申请会有更辉煌的成果!

  在这里我要感谢和我一同申请的伙伴们,还有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师兄师姐。

我要咨询

您的姓名 所在地区
联系电话 QQ
意向国家 邮箱Email
咨询内容
 
留学专业大联盟